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深入推进黄河文化的当代呈现与创新发展
陈从显徐爱钰
  在深入推进文化“两创”的时代背景下,实现滨州“文化品质更好”目标,以高质量文化建设赋能品质滨州建设,让黄河文化与当代更多人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与产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与城市的品牌形象紧密联系起来,是滨州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机遇与使命担当。
  鲜明的区域性特征为黄河文化多元化呈现提供了可能。黄河文化是包涵观念文化与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以及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等在内的文化体系,因河而生故具有鲜明的河文化特征,会随着黄河流经区域的气候、历史、经济、习俗等不同而表现出各自的特征,渗透进当地民俗习惯、生产生活、自然与人文景观之中,为黄河文化在不同区域的多元呈现提供了重要基础。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赋予了黄河文化丰富多样与鲜活姿态,成为一代代人的记忆。滚滚黄河一路向海奔腾,留下了璀璨的文化遗产,哺育了影响世界的历史人物,活跃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滨州大地上,吕剧、鼓子秧歌、渔鼓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滨州的重要地理标志和文化标签。
  黄河文化的创新发展需要以文化的当代呈现为前提。黄河文化的创新发展与价值实现需要坚持守正创新,以文化的内生动力塑造新的文化观念、消费观念、行为习惯等价值选择。文化会找寻适应自己生存的方式,不断运用、调整和增加自己的话语和术语,展现新的存在形态,让人们感知、接受和传承。黄河文化亦是如此,它与人类活动相融相生,是双向奔赴的交融互动。要整理本地的黄河文化要素,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文化自觉,以可感、可知和可触及方式将文化的精神财富转化为物质力量,从而启迪人、鼓舞人和教育人。结合现代数字技术和时代性语言,用数字化、仪式化、创意产品、文学文本等多种呈现方式,展现本地的黄河文化印记,记录现代文化生产生活,引领文化发展方向。在滨州这片热土上,黄河文化与民俗文化和传统相结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并在新时代得以创新发扬,以不同的物质和精神形式固化下来。
  中国式现代化为黄河文化的当代呈现提供了重要场域。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发挥着催化剂、推进剂的重要作用,在城市规划、教育和研究、文化交流、旅游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为黄河文化的当代呈现提供可能场域。黄河流域的中国式现代化赓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继承了黄河文化基因,延续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血脉,在以黄河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书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实现自身解放与幸福历程等方面,不断构筑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文化力量。在滨州“在知爱建”主题实践活动中,黄河文化的普及宣传与传承发展成为活动的重要内容和精神支撑。诸如丰富多彩的黄河壁画艺术展览、黄河文化音乐会、黄河古韵舞蹈比赛等,大大活跃了滨州文化氛围,通过各类文化活动的举办,让公众深入了解和体验黄河文化的魅力。黄河文化与滨州经济社会相互融通,在文旅融合、创意文旅以及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的过程中表现出鲜活张力。
  黄河文化的创新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文化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影响因素,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文化的引领和赋能。这就需要我们发挥黄河文化的力量以统一思想认识,弘扬文明新风尚,秉持新发展理念,推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打造新业态新模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健康的文化是积极的生产力,这种文化生产力将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力量。文化生产力是一种产业化的力量,多途径表达黄河文化的物质特性,发挥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生产力要素的作用。滨州拥有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土地资源和传统文化产业,要着力提升黄河文化品质,坚持以文化旅游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以文化传承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将传统产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升产业竞争力;坚持以教育和科研推动科技进步,在对黄河文化保护修复利用中推动科技进步和文化产业发展,以更好文化品质赋能品质滨州建设。
  推进黄河文化的当代呈现,发挥黄河文化生产力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坚持实践与历史的有机结合,坚持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主体作用,突出黄河文化的化育功能,增强黄河文化的在地性与体验性,多维度呈现黄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创新创造活力。
  在对历史的重构中呈现黄河文化。实现黄河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需要完整呈现黄河流域的社会发展历史,夯实这一文化传承的前提条件,把历史以文物、遗迹、文本、技艺、习俗等方式展现出来,反映黄河流域文化传承的不同样态。要创新呈现方式,多一些仪式化、文本化、数字化呈现,以现代语言和信息化手段,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黄河文化走进大众生活。要坚持守正创新,弘扬优良文化传统,守好历史文化之“正”,创时代呈现之“新”。弘扬传统不是怀旧而是生存发展之必要,是守正创新之必要,历史是现实的河床与根源,是有规律可循的现实存在。把握历史之精要,以黄河文化传承创新为要务,梳理挖掘黄河文化历史,讲好滨州历史故事,展现发展之历程与实绩。
  发挥人民群众的黄河文化主体性。人民群众是黄河文化的主体力量,是黄河文化的参与者与创造者。黄河文化蕴含着人民群众在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的进取开拓精神,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纯朴生态意识,基于人河共生、人水和谐和依河而生的民族认同精神,由黄河文化衍生出的黄河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实践载体,深深烙上了人民群众价值标识的印记。黄河文化主体性体现在,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依靠人民群众、发展过程由人民见证和监督,发展成果要惠及人民群众,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精神需求和现实诉求。要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创造,突出人民主体性,以黄河文化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为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文明素质和文化自信增效赋能。
  突出黄河文化的化育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黄河文化以其磅礴澎湃之势、开放包容之势,凝聚了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教育引领着炎黄子孙不断迈向新的发展高度。黄河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遵循、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是开展文化育人的基本内容。在黄河文化传播过程中,人的自我认知、思维养成和能力不断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认同和行为践行不断强化,从而助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把黄河文化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结合起来,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精神动力。要将黄河文化的传承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结合起来,把黄河文化遗产更好地保护起来、使用起来,以现代化技术手段、语言风格和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润物细无声地走进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
  增强黄河文化的可体验性。文化可体验才更容易被大众认同、接受和吸收,这是文化传播的需要,也是推进文化“两创”的客观要求。黄河文化的可体验性是指通过接触和体验黄河文化相关的活动或产品,使得人们能够感知和了解其中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这种体验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如参观博物馆、观赏表演、品尝美食、参加民俗活动等。增强黄河文化的可体验性需要增强文化活动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让人民群众通过互动,实现情感和认知的共情共鸣。注重黄河文化体验中的感官特性,打造具有黄河文化底色的文化体验活动,让美食口感、视觉效果等为人们带来独特的体验,让音乐、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通过感官体验传递文化信息。要创新黄河文化传播范式,加大黄河文化普及,运用好文娱活动、公益活动等有效方式,让黄河文化更可观、可感、可体验。注重开发黄河文化体验项目,推广黄河文化旅游路线,保护和传承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既丰富黄河文化体验让黄河文化走进人民大众,又活跃了城市的文化品牌。
  黄河文化是奔腾的源头活水,源源不断为中华民族的赓续延绵提供滋养。黄河文化是发展的文化,在与新时代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过程中,迸发出新的活力,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展现出新的发展形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文明作出积极贡献。
  本文是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黄河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现代性转化研究(23-SKGH-186)”的终结性研究成果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回应研究(19JD710009)”阶段性研究成果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