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5月16日
绘画艺术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实证探究
李姗姗程巍周盼盼王莹汪冬梅姚广
文章字数:2,339
  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做好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救助”。滨州市“心安城市”建设部署提及重点抓好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本课题组自2021年至今实地调研了滨州10余所农村小学幼儿园,考查了近100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开展绘画艺术干预活动10余次,与教师沟通研讨10余次,参与儿童200余人次,收集儿童绘画作品300余幅,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适合农村留守儿童情感识别、情绪表达的绘画干预技术理论与方法,有效降低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防御,为解决“心理难解读、干预难有效”的现实困境提供了可行方案,实证效果显著。
  滨州农村留守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现状
  孤独感、焦虑感及疏离感等情绪情感问题是滨州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焦点所在。在滨州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日益凸显,其中孤独感、焦虑感及疏离感等情绪情感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我们分析其绘画作品发现:画纸的底端为整个构图的地平线,画面空旷;线条稀疏且无张力,色彩多为黑色、黑灰色等灰暗的冷色调,较少出现橘色、橙色等明亮的暖色调;画面中的人物很小甚至身体部位缺失,显示出留守儿童内心的孤独感、焦虑感和对安全感的渴望。这些表明留守儿童在情感发展上可能面临挑战,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情感支持。
  社交障碍、学习障碍及行为偏激等精神卫生问题成为滨州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重点议题。我们在与儿童绘画互动中发现,他们易自我封闭或否定,存在一定程度的沟通障碍;部分儿童的防御性、敏感性、攻击性心理表现比较明显,存在一定程度的侵略性和多变倾向,增加了学习障碍和行为偏激的风险。他们的绘画内容单调且缺乏丰富的细节和元素,画面中常出现人物哭泣流泪、背影、表情痛苦、身体残缺等元素,甚至出现“画面空白、动物吃人”情形,色彩暗淡。如不对其加以干预,会引发品行偏激暴力倾向等精神卫生问题,严重影响其积极心理品质发展。
  心理韧性、行为自控及勇于挑战等心理弹性是滨州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亟待关注的核心领域。我们分析绘画作品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韧性较差,部分儿童无法实现自我控制以及对情感冲动进行约束;对环境或未来有过度关注,但缺乏主动探索或挑战的勇气,存在极大的被动性和无助感。绘画过程中,一部分留守儿童难以按要求完成绘画,亦或在绘画交流过程中出现哭泣、发怒等情绪失落、行为失控等“看不见自己”现象;绘画内容单调,线条断续且缺乏流畅性和连贯性,色彩超出物体轮廓。这表明,留守儿童在面对压力、逆境或挑战时心理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较弱,亟需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
  滨州农村留守儿童绘画艺术创新实践
  绘画艺术是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情感问题的重要手段。干预后,留守儿童的社交孤独感、自我认同感、环境疏离感等问题均有所好转。干预后的绘画作品色彩使用大胆、线条流畅、构图较为完整。我们通过与教师交流得知,儿童表现出对绘画的喜爱,与他人的交流逐步增多,逐步弱化了内心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已能较好适应生活与学习环境。
  绘画艺术是预防农村留守儿童精神卫生问题的有效方法。干预后,留守儿童绘画时的心理状态得以放松,投入程度较高;作品的色彩、构图等维度较首张作品均有较明显改善,情绪的冲动性、压抑性和焦虑性得以缓和,在绘画解读互动中逐渐表现出一定的主动性,认知表达的目的性和条理性提高,情绪障碍、认知障碍表现有所改善,间接弱化了偏激行为的表现强度和发生频率。
  绘画艺术成为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可行路径。干预后,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得以提高,绘画作品呈现出构图完整性、线条均匀性、用色大胆性等特点,对于人物的刻画逐步精细且表情丰富,画面中出现了太阳,展现出不同程度的自我主动显露和社交主动性,对情绪和行为的控制约束力逐渐增强以及对自由、外界环境和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发展出不同维度的积极心理品质。
  滨州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促进对策建议
  构建情绪情感疏通、引导和治愈机制,借助绘画艺术实现情绪情感转化。一是拓宽干预渠道。开设农村小学绘画干预第二课堂,建立汇通式留守儿童流动空间,开展主题绘画、自由绘画、情绪绘画等活动,形成儿童情绪识别、疏通疏导、治愈体系。二是丰富干预内容。完善留守儿童关爱室活动内容,在绘画干预基础上,增加音乐干预、心理情景剧、团体辅导等多种关爱服务方式,助力留守儿童情绪情感疏通和心理健康发展。
  提高精神卫生预防、预警和干预能力,推进绘画艺术跨界对话达成心理互动。一是研制评估工具。研制农村留守儿童绘画心理评估工具,开发绘画干预课程体系,设计绘画技巧教学、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情感表达训练等课程内容,注重培养情感表达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二是提升干预水平。强化数字赋能,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以人工智能绘画技术创新心理治疗方式。深化AI协同绘画成果应用在留守儿童心理解读、心理干预、心理治疗领域,借助其可以进行儿童心理疾病的早期检测和风险评估,并通过分析儿童的心理健康数据为其制订个性化绘画干预治疗方案。
  创新心理弹性培养、增强和提升策略,创设绘画艺术交叉研究空间支持干预创新。一是加强师资培养,提升师资绘画干预水平,走向精英组织、多元主体参与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管理实践。组织教师开展儿童心理灵活性转变、积极态度、心理韧性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方面培训;二是推进跨学科交叉研究,加强儿童心理弹性探究,挖掘跨领域集体效能创造潜力。拓宽跨学科交流与合作,与心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相关专业领域研究者、实践者进行合作,拓展思维和视野,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力。
  作者单位:李姗姗、程巍、周盼盼、王莹、汪冬梅,山东航空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姚广,滨州市民政局儿童福利科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农村留守儿童绘画心理解读与干预研究”(课题批准号:2021ZD043)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李姗姗)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