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2024年07月09日
以“安心”支撑“心安” 做好社会治理“最初一公里”
刘新
文章字数:1,51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民生的需要,也是社会治理的实践要求。近年来,滨州市通过构建广覆盖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不断创新社会心理服务机制,将人民群众对解决心理问题的新需求纳入社会治理总体布局,从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生活的高度,做好心理健康服务和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从民心民意出发,实现“由心而治”,做好社会治理的“最初一公里”。
  滨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亮点纷呈,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在全国首次提出“心源性”矛盾纠纷概念;打造全国首个集医、食、眠、游、护、康、养、学、乐、健一体化的社会心理服务实体平台——“滨州心语”基地;在全省率先实现市直部门心理健康科全覆盖;首次参加全国心理学家大会,并获“第四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十佳案例”;研究出台全国首部社会心理服务地方性法规——《滨州市社会心理服务条例》。实事求是地说,滨州社会心理服务建设存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与社会治理融合度不够;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向基层延伸不够;服务主体协作机制不健全,缺乏协同性;专业机构与人才缺乏且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进一步改进。
  持续扩大社会心理服务覆盖领域。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贯通,乡镇(街道)、单位、学校、专业机构四位一体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发挥各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社会组织作用,统筹心理健康服务等资源力量,建立覆盖全域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加强对基层社区干部培训,提升基层干部心理素养和社会治理能力;实施社会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社工+志愿者”双工联动,发动、培育、引导志愿者队伍,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引导广大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开展形式多样、线上线下心理援助服务。
  创新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建设。围绕心理科普、心理测试、心理体检、危机预警、心理诊疗、心理健康培训六大功能,打造升级“滨州心语”基地、“慧心赋能工程”等一系列品牌;依托各级党群服务中心、各部门服务阵地、公共场所、便民服务、自助服务系统等,搭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阵地窗口,提供心理疏导、婚姻家庭辅导、家庭教育等服务;保障家庭服务热线、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心理健康服务热线等线上线下平台畅通并发挥实效;依托《滨州市社会心理服务条例》,将社会心理服务融入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及时发现并化解群众心源性矛盾问题,实现“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
  建立完善社会心理危机应对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社会心态检测预警系统,对民心民意、民生民计的心理风险进行识别研判,形成监测、预警、干预机制,及时消除民众疑虑;进一步完善社会心理危机干预处理机制,建议卫生健康、应急管理等部门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演练。
  做好特殊群体社会心理服务。针对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开展心理关爱服务;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服务措施,鼓励通过购买服务、设置岗位、政策宣传、志愿服务等方式,动员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向基层下沉;做好对社区矫正对象、刑满释放人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群体的服务管理,评估分类、因人施策,建立台账,定期进行疏导和干预。
  充分整合社会心理文化资源。积极探索社会心理服务与滨州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相结合的新路径,充分挖掘其中的精神文化资源,实现社会心理服务本土化;开展“悦·读滨州”工程,持续推进书香滨州建设,以文化人、以文润心,提高全民整体精神文化素养,为“安心工程”乃至“心安城市”建设提供精神文化支撑。
  作者: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副教授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