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要素。为此,必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具体而言,教育综合改革需要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实现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目标;同时,应以问题为导向,更加重视德育,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一体化创新改革。
红色文化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课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其目的在于通过地区性课程设计与实施,整合区域内红色教育资源与力量,提升红色教育的专业水准、进行系统布局并扩大普及范围。
深挖红色资源,建立红色教育课程体系
通过区域性课程规划和实践,统筹区域内红色教育资源和力量,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课程体系,将红色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实现红色教育常态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深刻领悟“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的重要内涵。学生在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激励孩子们立鸿鹄志,学真本领,坚毅前行,为开创新时代历史伟业而努力学习。同时,充分发挥地方党史的红色引领作用,深化地方红色文化教育与学校教学特色相融合,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此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红色文化在更广范围内传播和发展,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改进教学体系,确保红色教育有效实施
跨学科融合,弘扬革命精神。通过组织跨学科教研,在课程思政理念上达成共识,利用各学科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政治资源,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确保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目标一致,共同提升教育效果。例如,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可整合单元内容,结合美术、科学等学科,创设“我们深爱这片土地”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布置“倾听山河的悲鸣”“致敬可歌可泣的人物”“我有一个强国梦”等任务。在各科教学中,通过深入阅读、资料查找、经典诵读、数据收集、科技创新、趣味体育、环保劳动、歌咏比赛和美术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为实现强国梦打下基础。
多学科联动,激发爱国热情。可设计独具特色的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红色主题课程。例如,在体育课程中引入“过草地”“飞夺铁索桥”等项目;在劳动教育中加入“火线运输”“大丰收”“手工磨豆腐”等活动;在艺术教育方面,通过红色绘本阅读、红色剪纸创作及红歌演唱等形式,使学生在多方面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与熏陶。
挖掘资源,激发强大动能。本着“活动即课程”原则,深入挖掘地方特色,积极开发爱国主义教育、乡土文化教育、国防教育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校本课程,并将红色文化巧妙融入其中,让学生了解家乡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贡献。同时,还可以将吕剧、剪纸等国家级“非遗”文化与红色文化相结合,通过编排以红色故事为主题的剧目、剪纸作品,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接受红色教育熏陶。
节点活动,厚植家国情怀。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大力实施情感培育工程。深入挖掘“清明”“七一”“八一”“十一”等节日、纪念日所蕴含的丰富红色教育内涵,广泛组织开展“清明祭英烈”“红心向党”“唱支红歌给党听”“党的故事我来讲”“学党史、知党情”“我和我的祖国”等各类活动,奏响爱党爱国主旋律。挖掘春节、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积极开展“党的光辉照我心”“红色画卷评选”等活动,引领广大学生传承家国情怀,努力争做时代新人。
组织研学,砥砺报国之志。利用革命老区资源,组织红色基地研学。通过提前规划研学方案,明确主题与内容,帮助学生通过观看革命影片、学习红歌、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活动等方式积累知识。此外,开展“探索家乡历史”“参观红色遗址”“了解革命故事”“访问革命前辈”等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培育红色文化精神。
创新教育措施,推动红色教育纵深开展。在红色教育中,注重四方面结合:“讲授与体验,相辅相成”,清晰阐述理论,注重实际体验,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集体与个体,兼顾并重”,强调整体教育,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全面覆盖;“传统与创新,守正出新”,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跟时代步伐,用现代技术助力课程改革;“自主与合作,双轮驱动”,鼓励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通过情景剧、辩论赛、微电影等形式,构建互动、主动的教育课堂。
多举措全覆盖,助力红色教育高质落地
着力开发和整合校内红色育人空间,充分依托地域特有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对学校文化墙进行精心布置。将具有代表性的革命英雄事迹、重大历史事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呈现在文化墙上,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感受红色文化的深厚熏陶。
利用学校走廊、楼梯间等空间,设置红色文化展示区。摆放与当地红色历史紧密相关的书籍、珍贵的图片以及逼真的模型等,营造浓厚红色育人氛围。
内外联合,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形成专家学者、思政教育者、志愿工作者三大团队。联系党政领导及社会各领域的人才专家,建立专家学者团队。设立红色教育名师工作室,致力于学术探讨、教师培训和课程设计,增强思政教育的指导作用。汇聚思政、语文、数学等多学科教师力量,构建思政课教师团队,提高思政教育敏锐度和实施效率。动员组建志愿服务团队,扩充思政教育队伍,注入新活力,扩大社会影响。
(作者单位:邹平市西董街道鹤伴小学。本文系2024年度滨州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有删改,课题编号:24-LCZX-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