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推动新能源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近年来,滨州市充分发挥新能源资源富集优势,锚定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和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目标,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以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品质滨州建设。
发展现状
新能源风光资源开发初具规模。截至2024年10月,全市累计建成投运新能源发电装机总量629.72万千瓦,1-10月新能源发电量94.23亿千瓦时,其中风电装机179.04万千瓦、光伏装机450.68万千瓦,新能源总装机容量占全市总装机容量24%。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总容量及发电量均列全省第6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8%,能源结构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
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布局基本成形。截至2024年11月,我市按照新能源装备制造“一港四园”规划,积极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现已初步形成风电、光伏、储能等产业链条和规划布局。风电方面:国创精密机械已具备年风电铸件30万吨、结构件3000套生产能力;上海电气研砼高端绿色钢混风电塔筒项目已立项;远景智能风机叶片项目和主机制造基地项目正在建设。光伏方面:邹平市礼德新能源年产16万吨光伏铝合金材料项目、沾化区尚托比亚年产8GW光伏支架项目两个光伏支架项目已建成。储能方面:鲁北万润66万吨/年磷酸铁锂项目在建(24万吨已建成投产);京阳科技实现1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产能;鲁北超能在建年产5000吨电池级碳酸亚乙烯酯;金鹰能源在建年产2GWh储能pack及系统集成项目。
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集聚。目前,我市已形成以阳信京阳、瑞阳为核心的电池负极和以无棣万润、金海湾、鑫动能为核心的电池正极,以及沾化、邹平等地的电解液、电池封装等产业支撑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生物质能、氢能、地热能产业起步稳健。截至2024年11月,我市拥有生物质能资源总量超600万吨。现有7个生物质发电项目,总装机17.4万千瓦,2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装机3.75万千瓦。滨化集团依托“蓝氢”资源优势,建成万吨级汽车燃料氢生产基地,氢气充装全国领先。建有省内燃料氢全指标分析中心,年供汽车用氢超3000万标方,占全省市场30%以上。全市地热资源分布面积约840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7.5%,目前已开发深层地热井67眼,应用领域涵盖供暖、农业温室、灌溉、养殖、孵化、医疗及发电等,开采潜力巨大,利用前景广阔。
碳排放及碳资产管理初见成效。碳排放及碳资产管理为新能源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和市场化机制,促进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应用。同时,新能源产业发展也为碳排放及碳资产管理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和减排项目,推动碳资产市场繁荣和发展。魏桥创业集团、滨化集团、创新集团、京博集团等积极践行“双碳”战略。魏桥创业集团在600千安特大型阳极预焙电解槽上试验推广“铝电解一体化铜炭复合阴极技术”;滨化集团成为国内首个完成粒碱产品碳足迹认证的企业;创新集团是国内首家在铝合金圆铸锭领域取得碳足迹国际标准认证的企业;京博控股集团与武汉理工大学联合研发碳矿化CCUS技术,获得全国首张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负碳证书。
存在的问题
我市相关产业规模效应不明显,风光电消纳能力不足。当前,我市新能源产业主要以发电企业为主,尽管风光产业装机容量颇为可观,但风光电消纳能力不足。碳资产管理系统不完善。我市在碳排放及碳资产管理方面尚未建立起完整且统一的MRV(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技术标准体系,碳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缺乏统一的能碳数据监管平台。产业发展生态不健全。我市新能源产业链整合度和协同度有待加强,新能源资源配置效率不够高,影响整个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新能源产业政策支持与执行力度有待提升。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专业人才缺乏,核心技术依赖外部引进,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市场应用推广有限,品牌建设刚刚起步。
对策与建议
加大投入提高规模。发挥我市新能源项目多、规模大优势,用活财政和货币逆周期调节政策,实现“以项目引资本、以资本促项目”良性循环。我市应根据各类中央政策资金要求,精心谋划包括从发电、储能到产业的各类新能源项目,争取最大额度资金支持,通过优质重大项目发行专项债、公司债,用好项目贷等各类金融工具,全力扩充滨州资本增长空间,通过充足的政策和资金逐步扩大新能源产业规模。
强化风光电消纳能力。发挥我市风光资源多、体量大优势,积极招引绿电消纳大户,实现“以绿电引企业、以企业消绿电”良性循环。当前,碳排放硬性约束倒逼部分企业寻找低成本绿电,为我市新能源产业招商引资提供了新路径。如国际船运公司亟需绿色燃料,为绿电制氢提供了广阔的下游市场空间;大型人工智能算力中心耗电量大,需要绿电支撑才能做大做强。我市可推进源网荷储,由绿电消纳大户带动上下游产业。可延伸绿电制氢产业链,发挥滨州化工园区和港口优势,在滨州打造国家级绿色氢氨醇一体化生产基地;可通过发展数算中心带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及核心芯片等产业落地,促进我市全产业链数字产业发展。
完善碳资产管理系统。建立专门的碳资产管理机构。负责企业碳资产的开发、市场分析、碳配额管理、排放报告编制、质量控制、审核风险控制以及碳交易运作等。构建智能化碳资产交易管理系统。通过集成物联网、人工智能和金融科技等先进技术,构建智能化碳资产交易管理系统,实现碳排放数据的准确监测、碳绩效的全面评估以及碳交易的自动化操作。优化碳资源配置。从碳资源管理、碳减排技术管理和碳交易管理三个维度建立碳资产管理体系,确保碳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关注碳市场动态与政策变化。实时关注碳市场动态变化和相关政策调整,有效降低交易风险和成本,提高碳资产交易质效。
健全产业发展生态。统筹协调全市滩涂收储使用、输变电设施、配套储能建设等公共服务,为新能源快速开发创造条件。统筹新能源招商引资。发挥国有企业市场化主体优势条件,运用“市场资源+应用场景”招商模式,利用“基金入股+对赌协议”合作方式,对全市风、光、氢、地热等资源指标以及新能源市场资源统一调配,着力引进一批“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高的优质产业和头部企业。强化全市碳资产统筹管理。依托新能源集团鲁北能碳交易服务中心平台的研发建设,实现对全市碳配额、CCER、绿证等资产的统筹管理,并积极探索碳资产托管、撮合交易及碳金融服务等创新模式,促进碳资产在全市范围内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
解忠信系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讲师;王奉炜系滨州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