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路径千万条,安全始终是第一条。电动自行车是群众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但是这种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因违规停放、充电引发火灾的现象时有发生。
现实生活中,不少小区没有电动自行车充电棚。不少人贪图方便,习惯性地把电动自行车停放在楼道内,占用楼道影响他人正常进出。甚至还有人为了省事,在楼道充电、入户充电、飞线充电、私拉乱接等,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统计,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1 万起,较2022年上升17.4%。从已公布的数据看,电动自行车引发火灾的原因多为蓄电池故障、车辆电气线路故障、非法改装等。如果电动自行车发生电池着火,1分30秒左右,周边空间温度会急剧上升,并产生大量有毒气体,一旦吸入毒气,人员很难逃生,甚至造成身亡。同时,电池着火后还易与建筑安全风险叠加,这也是为何不让电动自行车进电梯、不建议在室内给电动自行车充电的原因。
宣讲动员千遍,不如严肃追责一次。一些电动自行车车主违规充电,是因为大多数人存在侥幸心理。对于部分电动自行车车主无视公共安全,违规给电动车充电,不能仅凭简单的说教或乏力的劝阻,更重要的是要依法依规对违规人员严肃追责。
对于公共安全领域的隐患,事前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事后救灾和惩戒。为了从根源上避免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充电,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相关部门要对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企业开展全覆盖检查,执行全链条溯源调查机制,加大质量安全监管执法力度,严格规范电动自行车和蓄电池生产、维修、改装行业,避免不合格电动自行车和蓄电池流向市场。只有做好源头治理,并管理好使用端,方可有效减少违规充电酿成的重大安全事故。同时,要强化宣传引导,以案说法,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全社会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格局,让群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于不听劝阻、漠视规则、无视安全,或者心存侥幸者,应加大曝光和处罚力度。对于已构成犯罪的主体,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套牢高额民事赔偿责任的“紧箍”。唯有如此,才能以标本兼治之合力,全面遏制违规充电乱象,逐渐养成“公共安全第一”的文明充电行为。
安全问题容不得一点马虎。在小区合适的位置建设电动自行车充电棚,是解决居民电动自行车停放和充电需求问题的关键。只有设置足量且收费合理的充电设备,才能减少小区居民因防盗或想减少充电成本让电动车“进楼入户”现象的发生。同时,小区要安装智能电动自行车阻梯系统,有效阻拦通过电梯运送电动自行车“上楼入户”的行为,最大限度保障电动自行车用车安全和公共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