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讯(记者李淑霞通讯员杨雪瑞报道)记者从11月3日召开的“在知爱建”全市科技工作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引导创新资源向创新活动集聚,系统性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科创助推高质量发展、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作用持续显现。
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
在2019年成立市科技领导小组的基础上,今年7月成立全省首个实体化运行的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探索建立了“一个全域科创布局、两个专门机构保障、三项工作制度配套、四个界别专项运行”的工作模式,为全省科技创新委员会实体化运行探索了新路径。
突出“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先后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滨州市渤海科技创新券使用管理办法》等文件,构建起涵盖创新全链条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全市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上升至全省第7位,提高幅度列全省第2位;创新资源指数列全省第3位;科技领域考核指标连续两年取得全省第1名的成绩。滨州市科技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山东省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荣誉称号。
聚力高能级平台建设,打造创新驱动“强力引擎”
自2019年起,扎实推进以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为双核的“五院十校N基地”全域创新布局建设。截至目前,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聚集800余项科研服务资源,创新要素加速整合,放大效应持续显现。魏桥国科研究院光刻胶项目试生产成功,铝基复材项目正式投产。
通过山东省铝基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建设,完成首批7个研发项目立项,投资额1.1亿元。组建山东省高端铝制造与应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实施科技研发项目11项,带动链条企业研发投入1.2亿元。同时,结合产业共性需求,布局了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三类定位清晰、有机衔接的市级科技研发平台体系。目前,已累计培育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58家、技术创新中心8家、新型研发机构28家,成为全市高层次人才聚集、重大技术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
突出企业主体作用,推动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建立科技型企业链条式梯次培育机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从2012年的56家增加到2021年的392家,增长7倍,典型经验做法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
建立研发投入激励机制,2021年度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49%,列全省第1位,实现了“两连冠”;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历史上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成为我省第7个研发投入过百亿的地市。
实施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工程,培育滨州市创新型产业集群4家,先后获批国家高端铝材、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国家高端铝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玉米精深加工、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
优化人才引育环境,强化基础支撑服务能力
聚焦“人才+科技”,实施人才“百千万”工程、“三进三创”工程,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对高层次人才的资料查阅、研发实验、仪器设备等需求,给予全力支持。
链接科技部人才中心高层次人才资源库,成功获批科技领军人才(滨州)创新驱动中心。依托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高等技术研究院,成功争创首批省级开放式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
2017年以来,共入选国家级重点人才计划6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2人,山东省外国专家项目9人(团队),以及省级以上各类引智项目35项。
扩大科技合作交流,借智借力借势共赢发展
探索出“企业出题点题、政府牵线搭桥、高校院所参与”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滨州市先后与清华大学、中科院沈阳分院、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滨州中心和滨州铝谷中心。全市有39家企业与13家“中科系”院所开展战略合作,实现超高精细光刻胶、铝基复材、弹性应变传感器、激光选通成像等一批国字号科研成果批量转化、落地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