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茶香远远飘来
□邵丽
  喜欢那种淡淡的茶香和近乎透明的绿色。一杯盈秀在握,看着那绿装素裹的小身子娇俏又灵动,在晶莹的玻璃杯中旋转、舒展、片片飘落沉浮,水色微碧,如淡墨绽放,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心灵的澄澈和空灵,任思绪飞扬。
  古道茶香
  悠远的马铃声声,古老的青石板路,我仿佛看到在祖国西南崇山峻岭和山涧溪流之中绵延盘旋着的那条神秘的古道上,背负茶包艰难攀爬着的脚夫和那些剽悍的大大小小的马帮。梦回唐朝,这里曾一度繁华,作为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古道一路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沧桑,它不仅是一条经济线、一条政治线,一条文化线,还是一条国防线,连接了内地和边疆。似水流年,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提速,茶马古道也已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中。清脆悠扬的马铃声早已远去,只留下那些或深或浅的马蹄印在沉寂的青石板上,依稀可辨,写满了陈年往事的神秘传奇。沁人心脾的,还有那从远古飘来的茶香,萦绕、飘洒。
  不如吃茶去
  海南,三亚湾,晚风轻拂,夕阳斜照下的金色沙滩上,高大的椰子树下,有一女子身着一袭白色旗袍,面朝大海,安静地煮水、洗杯、冲茶、洗茶、倒茶、点茶。那种茶香沐浴中的优雅从容、淡然、恬静,倏忽惊艳了那片碧海。嬉戏逐浪的人们也随之安静下来,享受一道风景,一缕茶香。满怀虔诚和敬畏,端起一杯茶,小口品之,心脾俱爽,仿佛喝的不是茶,而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甘醇。惊喜于这博大精深的茶道之美。
  我想起初“吃茶”,吃的只是茶,并无“道”在其中。吃着吃着,心便沉静下来,沉淀了浮华,净化了灵魂。以平常心吃清净茶,以清净茶养平常心,一杯清茶,禅意盎然。唐代诗僧皎然有诗云“三饮便得道”。于是乎,吃茶便有了参禅悟道之趣,即“茶禅一味”,这就是茶道的渊源吧。茶道源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融合了太多的中国文化元素。
  即使茶道走出国门,盛兴于别国,我想定格在世人心中的依然是一套紫砂,一身唐装,一曲古筝。怀诚敬之心,沐手焚香,本真如赵州和尚,“不如吃茶去。”
  茶馆那江湖
  城市灯红酒绿,各色饮室充斥其间,纵使千年过去,茶馆依然立足于江湖。走过各色酒吧和咖啡屋,心底割舍不下的依然是茶馆的情怀。
  茶馆于我的最本色印象,定格在某古装电视剧里的某个镜头,临街的古色建筑,老式八仙桌,青花瓷的盖碗,里面热闹嘈杂,堂倌提一大嘴铜壶穿梭其间。然后,就是老舍的《茶馆》,一个小小的“裕泰茶馆”道出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变迁和人生百态。旧时茶馆就是一个江湖:它是打盹儿、掏耳修脚的自由天地;也是评书、快板的表演场所;还是说买卖、讲道理的公堂。茶客中可以有长袍长褂的官绅商贾,可以有短衣短裤的人力车夫,还可以有穿长衫的读书文人,喝的是茶,品的是日子。
  茶馆文化古老而灿烂,茶馆也是一个时代展示其文化特色与风格的窗口。如今的茶馆即使融入了诸多现代化元素在里面,也依然传承了茶馆的传统文化,古朴、厚重。
  小茶馆,大世界。我常常想,如能置身于茶馆一角,泡一壶茶,看茶馆中人来人往,观民俗市井百态,感传统文化精髓,领略个中滋味,将无悔于“江湖”走一遭。
  红尘里的茶香
  中华文明浩如烟海,中国是茶的国度,也是诗的国度,当诗遇见了茶,便成就了最美。历史上第一句茶诗出自左思的《娇女诗》:“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立。脂腻漫白袖,烟熏染阿锡。衣被皆重地,难与沉水碧。”其意为:两个小女孩守在茶炉边,因为急着想喝茶对着正在烹茶的风炉吹气,被烟熏得一身乌黑。每每读来,总是欢喜莫名。茶趣跃然纸上,茶香飘在心上。
  苏东坡曾爱酒嗜茶,茶诗颇多,然居士曾言“何烦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道尽了对《七碗茶歌》的喜欢和推崇。“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一盏盏地吃下卢仝的七碗茶,一层层的境界拾级而上,既热爱世俗里的喧嚣聒噪,又喜欢红尘外的寂静空灵。我想,这种感觉和意境,真的是“如珠走板,七碗相连”了。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是白居易的茶情,“矮纸斜行闲坐草,晴窗细乳细分茶”是陆游的茶境,“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是郑燮的茶心……尤喜清照“赌书消得泼茶香”之茶意,有书、有墨、有诗、有茶,书香、墨香、茶香,我想这就是国人心目中最具代表的中国元素吧。
  人生如茶,淡淡的,不狂喜,不惊怯,不动声色,沉淀了浓,沉淀了浓的浮躁与热烈,留下了淡,留下了淡的静雅和从容。
  茶香远远飘来,茶香依然,茶香满满。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