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用爱感知城市温暖
□路彩云
  那时,夏林初盛,芳芷夭夭。行走在绿意盎然的滨州街头,入目皆是画一般的美景。与滨州“厮守”的十余年,因为存在,所以感知;始于热爱,忠于践行。此刻,我再次开启回忆的闸门,细数曾经的交集,静下心来感知这所城市带给我的温暖。
  求学生涯里,对于“滨州”的印象仅来源于各种表格上的“籍贯”一栏,而真正了解和融入她,是在2009年的盛夏。大学毕业后,我怀揣着梦想来到这座城市,进入报社一线采编队伍,游走在滨州大街小巷、村口地头,见证着这方水土的“破茧蝶变”。从一开始绞尽脑汁让自己的稿件出彩,到后来驾轻就熟地把握深度报道、系列报道,六年的时光见证了我从“菜鸟”到“老手”的转变,也让我对“渤海之滨,黄河之州”这座城市有了全方位的认知。
  或是机缘巧合,或是水到渠成,由于自身感性有余理性不足,但又“文笔尚可”,在社会新闻方面建树寥寥的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去领略和见证这所城市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从炎炎酷暑到数九寒冬,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阻碍,“为烈士寻亲”系列让我体会到了“英魂浩荡断人肠”的无奈;舌尖上的美味,指尖里的艺术,足尖下的历史,“三尖”系列让我看到了“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模样;数不尽的渤海英魂,讲不完的红色故事,“红色遗址行”让我阅尽那段历史的残酷,更瞠目于渤海革命老区“不求近功,不安小就”的伟大。
  是啊,回忆的闸门一旦开启,便如同汪洋一泻千里,每一簇星星点点的浪花,都记录着曾经的最美瞬间。晨光熹微的清晨,我在市井街头的老店里闻到过老豆腐的香;雨后泥泞的农家院里,我臣服于牛皮鞭手艺人指间老茧的厚重;荒草丛生的历史遗址前,我感叹岁月变迁人世变换的沧桑;绵延入海惊涛拍岸的滨州港口,我感动于滨州人致力发展海洋事业的执着。
  思想和眼光行走在路上,感悟和文字流淌在纸上,徜徉在滨州这片土地上,每个瞬间都能感知这座城市与众不同的存在。庆幸没有错过这座城,与滨州相遇应该是我此生最温暖的选择。
  2015年,我因工作原因离开了采编岗位,本以为再无机会与这座城市同频共振,机缘巧合之下却更加近距离地走近了她。德大铁路滨州站正式运行,让我亲眼见证了滨州陆路交通的迭代;中裕食品的全产业链,让我惊叹粮食人追求“物尽其用”的极致;三元生物简陋办公室和先进厂房的对比,让我见识到了民营企业家的情怀与抱负……偏居一隅的日子,免了风吹日晒的奔波之苦,却收获了许多难得的经历,而这一帧帧的画幅,都是这所城市发展的缩影。
  今时今日这座城,有了更美更靓的名片。秦皇河畔“郁”见恢宏大气的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定位于“始于研、终于用、全要素、全链条”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用爱守护,以“家”留才,交通便利设施完备服务周到的中海汇智人才公寓里,洋溢着浓浓的温情;实业创新,星耀滨州,一个个产业园区拔地而起,一处处创业中心汇聚势能,一幅幅发展蓝图正徐徐展开。
  如今,游走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所见所感皆让人心潮澎湃。好人好品好客,实业科创开放,奋发有为的滨州人用实干擦亮了发展品牌,用温度装点了滨州色彩。
  人在滨州,心悦滨州。在新时代,每个人都是平凡且独特的存在,携一抹初心,与光阴作伴。或许我们生而平凡,但终因这座城市变得不凡,因为余生在此,三餐四季,皆与之相关。
  吾心安处皆故乡。曾经怀揣着理想去追寻星辰大海,而今却更愿栖身在这座城市里,寻一隅偏安之所,与志同道合之人谋建功之事,与亲朋好友享平凡之乐,尽己所能行良善之举……城在家在,爱之建之。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