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一夜的睡梦中,我遇见了某一位作家的某一本书,清晨醒来时,它正巧摆放在书架上,可能是《苏东坡传》,或深邃的《易经》,或一篇鲁迅的杂文,又或是《老人与海》,也可能只是一首诗……能够在梦中相遇,注定了一天的美好。
过了中秋节,也就快到我的生日了。那天,爱人忽然提到“礼物”的事情,我说想要收藏一套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选,她欣然接受并让我自己选书。在我一番精打细算之后,终于将总价控制在两千元以内。爱人不建议买风格一致的套装,说是会使得阅读欲望大打折扣。我很惊讶,自己从没想过封面设计或装订效果,会影响到阅读欲望。这时我才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阅读兴趣,读书本就是一件源于心灵且很微妙的事情。
读一本书,有时因友人推荐,有时因路过小书摊,有时因朋友无心之谈,有时因看到的一个短视频,甚至有时因为一个梦。如此看来,什么都可能成为阅读的始端。自己读书的缘由如今就剩下了一个:静心。在一处不足十平方米的书斋里感受历史变迁与时代洪流,见证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来了又去,拨开蒙住眼睛的名利权色的尘埃,什么样的心静不下来?什么样的嗔怒怨恨都可以放下。读书,是简化生活、丰盈生命、澄澈思想、通透灵魂的必经之路。
买书贪图便宜是大学时养成的“习惯”。那会儿真没什么闲钱,因此夜市书摊成了我常去的地方。大合集不仅字迹模糊,而且错字连篇,根本无法流畅地阅读。当时手机购物还不流行,学校附近也没有书店,图书馆的书又不能占为己有,更不能在上面写写画画,于是,夜市书摊是我当时最切合实际的选择。
夜市上的小书摊曾给我上了难忘的一课。那一年,对于刚结束高中生活的我,对很多作家从未耳闻,因此无知地认为他们都是些不入流的作者。直到文学课上,老师每每提及的人名,与我记忆里的小书摊上的书籍作者重合时,我才自愧无知。迟子建、王安忆、严歌苓、黄仁宇、麦加……竟都是我在学校西门漆黑夜路上的小书摊上初相识的。好书名著难道不应该摆放在整洁亮堂、书香四溢的大厅里,供人们优雅安静地阅读么?这极大的反差让我对自己的无知哭笑不得。
我的阅读领域并不广泛,仅限于历史和文学,但一开始时我也读不了什么高大上的书,天天在“玄幻”和“盗墓”题材里神魂颠倒。如今此类书,一个字也看不下去。我要感谢不可逆的认知,一旦见过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就不再迷惑于很多低俗的趣味。阅读方向的转变最初源于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宏大叙事、幽默文笔,穿插许多的历史故事将我从脱离实际、虚构情节的玄幻或架空作品中拯救出来,也将我从“书瘾少年”的群体中拯救出来。
历史本身如此有趣,每个人虽然在时间长河中那么渺小,但是谁也不能阻止他去做一个无比伟大的梦。人生原来可以有那么多的选择,立德如王阳明,立功如于谦、戚继光,立言如徐霞客……只要自己将一生过得精彩就是完美的一生。
我能够在最好的年纪,在我的十八岁读完这本二百万字的书,这要感谢课业压力不大、一直备受冷落的体育专业,塞翁失马,反而让我寻到了伴我呼吸、助我成长的精神力量。如今身为老师,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命运的馈赠,让我能够身处学校氛围之中,陶冶在书香之中,汲取营养、分享智慧。为了避免陷入读书丧志的泥淖,我一直坚持“输入”与“输出”的动态平衡,阅读入我心,动笔写我心。
金子闪烁的光芒能够永久流传,人就脆弱多了,生命没了一切都没了,但生命无疑是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通过读书就可以使得生命更加丰盈,当下更加幸福,人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向未来。
读书,是一种缘。那是多大的缘分?今生今世,所有人都在促使我们养成这个好习惯,而我们却总是与“读书”擦肩而过,这又是多么大的遗憾。
那就让我们从此刻拿起一本书,翻开我们余生的第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