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愿做黄河滩上的犁刀
□许仕佳
  ——读长篇小说《伏野地》有感
  反映黄河流域人文生活的长篇小说《伏野地》终于出版了,是生长于邹平黄土地上的本土作家高宪圣历时两年多,精心创作的一个乡村振兴题材的文学作品。这部40多万字的小说,用众多的人物、朴实的语言、巧妙的构思,复盘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乡村生活场景,人物栩栩如生,情节似曾相识,叙事高潮迭起,哲理引人思索。
  小说里人物各色各样,故事千头万绪,情节错综复杂,线索阡陌交织,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毫不避讳;人物和情节自然推进,看似徐徐道来,叙述平淡无奇,但揭露问题的时候,劈头盖脸、入木三分,情节直达“病灶”,手法一针见血。全文读完,有一种快犊破车的干脆利落之感,心清气爽,酣畅淋漓。
  小说的故事背景是黄河流域的城镇村庄,民风淳朴,乡情浓郁,清风阵阵,炊烟袅袅,人人忙着生活,家家各自安好,远看静水无澜,表面一片安宁。但是,安静的表象下,曲折不断。小说在叙事中用轻言慢语的方式,把各个人物逐一素描,大小情节有序铺开,节奏张弛有度、松紧恰当,在不知不觉的氛围中完成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和更替。所有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原始状态,形象鲜明,有血有肉,但言行之间,互相影响,命运走向在字里行间隐喻暗示。正如作者在开篇题记里的一句话——土地上种出来的因果,都有它的生长周期,明灭是有定数的。
  小说里上百个鲜活的人物,或凛然正气,或风姿绰约,或踏实苦干,或投机取巧,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生活状态不一,成长轨迹多样,很难说清楚谁是这篇小说的一号人物。
  一出场便是大队书记赵荣进,身材魁梧,作风干练,能打能拼,善于担当,为群众办事不遗余力,想尽千方百计,甚至低三下四求人,也得帮群众解决问题,能屈能伸,方法灵活,手段高明。他不但处理工作独当一面、勇于负责,家庭经营也是一把好手。这个人物的特点是真实可信,原汁原味,有血有肉,触手可及,当然也有不少的小毛病。总之,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人,和生活中的人是非常贴近的。
  走到最后的主要人物是大鹏。家境一般,土生土长,但天资聪慧,拼劲十足,从无到有创业拼搏,以推钢磨、粉饲料、打毛球开始创业,后来发展到相当规模的钢铁企业,再后来当选为村支书,成了群众的“主心骨”、村里的“当家人”。在摸索打拼的初期,经常用一些不规矩的方式,来“摆平”各种各样的事情,左右逢源,顺风顺水,但到后来,逐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主动进行自我革命、翻晒思想,实现了新的突破。
  还有很多的人物和事例值得列举。统看全篇,《伏野地》确实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黄河流域人文生活图谱,反映的是新时代人们现实生活状态,真切、有趣、亲和而温暖。对人物的刻画,该用笔的时候用笔,该用墨的时候用墨,该用刀的时候直接用刀,不避其短,抓铁留痕,让人物刻画更有锋芒。
  小说犹如一副被泥土反复打磨锃亮的犁刀,弧形的刀身、宽厚的刀背、锋利的刀刃,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着刺眼的光芒,斜插在黄河滩上,一步一个脚印深耕细作。而作者更像一头笨拙憨厚的老牛,俯身面向土地,佝偻着腰,肩上搭着粗粗的缰绳,拉着这样一副沉重的犁刀,奋力耕耘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
  隐藏在黄土里的石块、砂砾、树根、贝壳、兽骨,都被锋利的犁刀划破或者碾碎,翻晒在阳光底下,露出它们本来的模样,剥净了用泥土做成的伪装,恢复了粗糙朴拙的本来面目。
  是啊,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黄河滩上无奇不有,丰富多彩。而《伏野地》,属于这片土地。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