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28日
做实新时代高校婚育教育 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刘畅毕智丽
文章字数:1,97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在新时代生育友好型社会构建中,高校婚育教育正处于历史性重要节点,面临着挑战与机遇交织的复杂局面。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思想观念快速革新,大学生群体的婚育观念及行为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深刻转型不仅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幸福与家庭的和谐,更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鉴于此,强化高校婚恋观教育,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婚育文化氛围,已成为有效应对人口结构挑战的关键环节。
  科学分析,扛牢高校婚育教育使命
  正视大学生婚育观念变迁。新时代,大学生的婚育观念及其对家庭结构的深远影响,值得深入剖析。当下,大学生对婚姻持更加审慎多元态度,晚婚趋势明显,生育计划更为周全,这既是个人价值观演变的缩影,也预示着家庭与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家庭内部关系趋于平等与民主。这一变化,要求家庭承担更多情感交流、个人成长支持与社会互助功能。因此,在教育政策制定时,需充分尊重个体的多样选择与权利,同时审视家庭结构变化对社会稳定的长期效应,以更加开放与包容的视角应对挑战。
  扛牢婚育教育的重要使命。面对当前部分大学生在婚恋认知上的迷茫、家庭责任感的缺失以及生育观念的偏差,高校教育力量的介入与引导显得尤为迫切。高校需承担起三项重要使命:第一,通过系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婚恋导向,倡导学生树立基于平等、尊重与理解的现代婚恋观;第二,传授科学的恋爱技巧与礼仪,提升学生情感交往的能力与智慧;第三,深化家庭责任教育与婚姻家庭法律法规知识普及,确保毕业生在踏入婚姻生活前具备必要的心理准备和扎实的法律基础。
  科学统筹,构建以高校婚育教育为重点的教育体系
  性健康教育是必要内容。在新时期教育蓝图里,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婚育教育的重点。这不仅关乎性知识的普及,更是构筑性疾病防线、降低意外怀孕率的社会工程。高校需通过开设系统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及研讨会,构建专业且高效的性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确保教育内容既科学又贴近实际。同时,鼓励青年学生积极参与,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建立对性与生殖健康的成熟认知。此举不仅是对个体身心健康的负责,更是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家校共育是必要条件。家庭氛围作为大学生婚育观念的隐形塑造者,与高校婚育教育形成互补。一个充满爱与尊重的家庭环境,能为学生提供正面的婚育模板,而负面氛围则可能扭曲其观念。因此,高校应成为倡导夫妻共同承担生育责任、摒弃婚嫁陋习的先锋,与家庭携手,共同提升学生的婚育素养,为学生营造更加健康、积极的婚育生态环境,更为其未来的婚姻生活铺设稳健道路。
  政策统筹是必要保障。社会政策作为高校婚育文化教育的风向标,其引导作用不容忽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等政策的出台,明确指出加强青年婚恋观教育的重要性,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然而,政策落地过程中出现的内容与实际需求不匹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成为制约教育效果提升的瓶颈。因此,深入剖析政策执行中的痛点,探索个人自我认知提升、家庭正向引导、学校系统教育与社会广泛支持相结合的综合策略,显得尤为迫切。社会政策的精准引导与有力支持,是确保高校婚育文化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也是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的必由之路。
  策略与效果并举,开拓高校婚育教育有效路径
  教育策略是关键。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背景下,高校婚育教育服务体系,要覆盖从入学至毕业的持续指导,确保大学生能获取适时且精准的婚育知识与辅导。同时,提供涵盖性教育、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等高质量教育资源,助力学生养成全面而完善的婚育观。此外,减轻家庭育儿经济负担,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也是提振生育意愿的重要举措。这些策略的实施,对于提升大学生婚育素养和生育意愿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效果评估是重点。如何评估高校婚育教育对提升大学生婚育素养的实际效果?需构建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估体系。这包括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学生参与的热情与反馈的真实性,以及家庭与社会支持的力度等。通过定期开展的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多元化手段收集数据,客观反映教育效果,及时调整优化教育策略。更重要的是,评估应着眼长远,跟踪学生毕业后的婚育行为、家庭稳定性等关键指标,全面评估教育的深远影响。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婚育教育既面临挑战也拥有机遇。经由对大学生婚育观念的细致剖析、教育策略的积极探寻,以及评估体系的科学构建,我们不仅可以开拓提升大学生婚育素养、助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坚实道路,更为培育兼具责任感与担当精神的新时代栋梁之材打下了牢固根基。展望未来,呼吁社会各界并肩同行,秉持开放心态、包容精神与创新思维,共同开启高校婚育教育新篇章,为社会和谐稳定和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滨州职业学院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