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家有老娘岁月暖
□胡付营
  壬寅虎年腊月十六是母亲82岁生日。那天,阳光普照,非常暖和,没有一点冬天的寒意。母亲端坐在阳光里,手捧着一幅“寿”字图,不住地摩挲着,知足地笑着说:“这天这么暖和,我真是个有福的人啊。”
  因为疫情原因,生日前十几天,母亲就多次对我们说:“今年情况特殊,我生日那天你们就不要过来了。”话虽是这么说,可母亲心里多么希望看到孩子们在膝前热热闹闹地玩一天,用她的话说就是“年龄大了,越来越喜欢人了,看到一家人团团圆圆比吃山珍海味都高兴”。或许,对每一位老人来说,一家人平平安安、团团圆圆就是最大的幸福。
  母亲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经历了太多生活的艰辛,过了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同父亲一起孝顺老人、拉扯五个孩子……在那个全靠土地过活的年代,生活的辛酸苦辣只有他们心里最清楚。可是,母亲和父亲,同大多数庄稼人一样,任劳任怨,都是容易知足的。庄稼丰收时,他们感恩老天爷风调雨顺,歉收时,则想尽一切办法弥补损失。即便遇到灾年东挪西凑过更紧巴的日子,也从来没有抱怨过老天爷的不公。
  因为母亲是独生女,我们小时候的吃穿都是姥姥忙里忙外操持着,母亲的精力则全都扑在庄稼地里。永远忘不了农忙时节,她和父亲还有哥哥姐姐披星戴月侍种9口人庄稼时的艰辛。土地永远是他们的希望。姥姥的突然离世给了母亲一个沉痛的打击。忘不了在姥姥去世的头几年里,母亲忙里忙外从头开始学习浆线织布的情景。一个个寒冷的夜晚,在昏暗的灯光下织布、做鞋、缝补衣物,成为我的深深记忆;更忘不了,在庄稼青黄不接时,为了一家人能吃上菜食,母亲一次次到街坊家里学习各类腌菜的制作方法时匆匆的身影……对母亲来说,生活就是责任,都是自己的事情,怨天怨地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如今,母亲住在老家的三间老屋里,四十多年的老屋记录了一家人太多的喜怒哀乐。有些低矮的老屋,当年建造时是何等的热闹,嘹亮的夯歌似乎还在耳边响着。姥爷曾在老屋里溘然长逝,为母亲留下深深的悲痛。二十多年前也曾是我和妻子结婚时的新房,那时母亲高兴得合不拢嘴,恰有一种完成人生任务的洒脱与爽朗。七年前,父亲也在老屋里卧病两个多月,母亲没日没夜地陪伴照顾左右,祈愿有一天父亲能好起来。
  对于母亲而言,三间老屋是岁月的留声机,每一处都涌动着家的温情,一段段,一幕幕,都在记忆中,随时呈现。我们总喜欢断、舍、离,而对于母亲,一切的旧物件、过往旧事反而是一种安慰、一种满足、一种幸福的回忆。谈起那些难过的往事,母亲不再悲伤,确切地说那些已经成为一种岁月的感悟,一切的一切都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在母亲心里,福就是风雨后的好天气,福就是安稳的日子。母亲常说,人一辈子就像庄稼,得一代代接续下去,不管天气、田地如何,都要该种的时候就种,该发芽的时候就要发芽,到了成熟的节气,自然一天也不会耽误的。人年轻时就要努力成长,才能不辜负属于自己的人生季节。
  母亲82岁生日那天,幸好我们兄妹早都“阳康”了,早早赶到母亲家里。扫扫卫生,收拾一下老屋,给母亲洗洗衣服、晒晒被子,陪母亲聊聊天,喜得母亲不得了,一个劲儿地说:“人多了真好,这太阳也更暖和了,是不是我穿得厚了?”我知道好的心情是会能生暖的,快乐和微笑可以抵御寒意。
  准备去饭店前,母亲挑选着几个帽子,问我妹妹哪个好看,妹妹说:“红的好看,厚实,也喜庆!”我看到母亲对着衣橱上镜子拽了拽棉袄的下面,又拢了拢花白的头发,脸上洋溢着幸福而欣慰的笑容,很温暖,就像窗外的阳光。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