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滨州 以渤海之滨取名

  人类多逐山、水而居,山、水成为人类确定地理方位时普遍使用的参照物。古人在造字命名居住处时,都习惯以山水偏旁表意,尤以江河最为明显。黄河三角洲自古河流众多,沟渠纵横,滨州多数县区名称几乎都留下了人们与水共处的历史烙印。
  据史籍记载,滨州之名,最早出现在1000多年前的五代时期。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始设滨州,以濒临渤海得名,北宋初年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载:“滨州治渤海县,以在渤海之滨为名。”当时领渤海、蒲台两县。此后各朝,滨州辖县在二至四县间变更。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滨州被降为散州,此后不再辖县。民国二年(1913年),改滨州为滨县。1958年撤滨县并入惠民县。1961年恢复滨县建置。1987年撤销滨县,将其行政规划并入滨州市。
  其他县区,如阳信县,始建于西汉初年,治所信城(遗址在今无棣信阳),为当年韩信自燕伐齐路经此地所建。清咸丰《武定府志》载:阳信县“信水之阳也”。民国十五年《阳信县志》载:“沟盘河至城西南二十里截河铺为屯氏河,至城南十里红庙为信河,县之取名以此。”惠民县,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武定州升为武定府,置惠民县为附郭,因有明代开凿的排水渠惠民沟而得名。沾化县,起始为1042年置的招安县;1195年更名为沾化县,县名取义于汉代龚遂治渤海“海滨之民”复沾圣化。
  此外,滨州还有很多的村庄与黄河有关,有以黄河决口时间命名的村庄,如滨州李家口村、小开河村;沾化区的河贵村,渊源于1922年黄河决口,当地被冲出很多水沟,人称河溃,1953年郭姓人家迁此立村,以地名命村名,后因“溃”不详,改为“河贵”。博兴县的大堤庄、惠民县的堤上邵村则以黄河方位标注村名。阳信县的黄河崖村、惠民县的丁河圈村是以居住地的河势形态命名。还有一些村庄以黄河典故、黄河码头、渡口命名,如饮马村、二郎堂村、码头村等。
  黄河历史上的盐民称灶丁、盐丁,盐户称为灶户,有些地名直接与“盐灶”有联系,如沾化区的灶户王家、官灶村。明清后,盐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煮盐改为晒盐,于是出现了带“滩”的村名。
  (资料整理:邱芹)

版权所有:滨州日报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